“万物共生・和美永续”,上城区打开生物多样性科普大门
在5·22国际生物多样性日来临之际,由上城区科协、上城区教育局、杭州市生态环境局上城分局共同主办,上城区教育学院、上城区青少年活动中心、浙江师范大学附属丁蕙实验小学协办的“万物共生·和美永续”生物多样性日主题活动于近期举办,各单位相关负责人出席。
池塘小鱼、草丛松鼠、偶访教室的刺猬……这些校园“常住居民”一直以来都是上城校园的生态科普的活教材。本次活动,更是为同学们打开了菌物生物多样性科普的大门,解锁“从教室到森林”的立体生态科普课,为生物多样性保护交出一份“可复制的科普答卷”!
生态科普馆惊喜来袭
活动现场,上城区科协党组成员、副主席施潇潇,浙江师范大学附属丁蕙实验小学书记沈建华为学校菌物生物多样性科普馆开馆仪式揭牌。
棕褐色的多孔菌菌盖如扇形盾牌,伞菌的褶皱菌褶间仿佛还藏着森林露水,连附着的腐殖土颗粒都清晰保留……上城区科协联合浙江师范大学附属丁蕙实验小学、丁兰街道、科研机构打造了“自然科普实践校园样板”,共同把“菌物小课堂”做成“生态大文章”。
生态科普课“蘑”力无限
活动特邀第八届“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优秀科普作品奖”金奖获得者周勇开展了菌物科普进校园讲座,同时,周勇也受聘成为浙江师范大学附属丁蕙实验小学科学副校长。周勇带着菌物影像和样本走上讲台,将知识点拆解成“能看、能摸、能闻、能问”的具体体验,让学生们在互动中感受菌物的奇妙。
据了解,今年上城区科协还将联合周勇团队,在上城区各学校开展10余场菌物科普进校园系列讲座,探索“科研发现-影像转化-教育应用”的科普传播闭环。
生态科普剧创意满满
《鲤鱼跃龙门》的舞者化身“水生态守护者”,《我们的呼唤》中“消失的物种”发出呐喊,台上的同学声情并茂,台下的同学全神贯注,学校创新排演的科普剧,融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元素为一体,让艺术成为生态科普的“翻译官”,也让课堂的边界延伸到了森林深处。
未来,上城区科协将持续深化生物多样性科普,以科普实践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从“知识传递”向“价值认同”转化, 让生物多样性保护从“口号”落地为“可参与的日常”。(上城区科协)